慕尼黑:Mazel tov!

慕尼黑:Mazel tov!
Photo by Jan Antonin Kolar / Unsplash

周末给小白庆祝完生日,我们又一起看了斯老“慕尼黑”,观片结束站起身,顺嘴而出的一句感叹就是从片子中学来的“Mazel tov!”,这是印第绪语(主要在犹太人中使用的一种语言),有“祝贺”的意思。这句话在片子中出现了四次,前三次是主人公告知他的上司和同事自己妻子有孕及后来女儿降生后得到的祝福,最后一次则是特工小组的成员在庆贺暗杀对象的死亡。用这么一句干脆利落的短语来表达自己的观后感慨,我觉得还挺贴切。

感慨一,虽然本片涉及的是灰暗的政治暗杀题材,中间又有一些关于以暴易暴、民族血拼的大段反思性台词,但是整个影片节奏感十足,环环相扣,几无冷场。三个小时的片长啊,我们开始观片的时候已经快午夜十二点了,大家又都是夜宴归来,照理说都有些疲惫了。一干人等里还包括了观片常睡的大毛、每天在书店早起贪黑的何D君,大家居然都不错眼珠儿的看完了全片,小白看到后半截,甚至搬了个小凳儿坐到电视机前看去了,就差扎屏幕里了:0还是要赞叹斯老对视听语言掌控的功力!

感慨二,影片描写的七十年代初那会儿,真是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啊。主人公的特工小组在所谓的“安全屋”遭遇巴解组织的一伙人,双方持枪对峙的时候,竟然用各种恐怖组织的名字喊来喊去相互确认,埃塔啊,巴斯克啊,北爱尔兰共和军啊,这些后来臭名昭著的名字在这些人嘴里好像是热门乐队一样引以为傲琅琅上口,最后居然还就化干戈为玉帛了。是不是那个时候是个时髦的热血青年就得参加个什么组织才行啊,估计就跟现在的大学生参加个乐队或搞个创业差不多。

感慨三,演员着实出色。从主角特工小组负责人Avner(Eric Bana:绿巨人、特洛依里的赫可托王子),小组中“负责操心(I worry)”的又老又酷的Carl(Ciarán Hinds:罗马里的恺撒、核网危机中的俄国总统)到只有只言片语惊鸿一瞥的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Lynn Cohen:上一部有点印象的片子是欲望都市里米兰达的保姆,反差真大),每个人都活灵活现,印象深刻。

感慨四,化妆、道具、场景、摄影和特效融入剧情,天衣无缝。完全再现了七十年代欧洲的风貌,甚至有时候让你感觉就是在看一部老片子。不过,那个时候的电影限于技术原因,爆炸场面就见暴土狼烟儿鲜有近景一看就觉得假,杀人也是开枪后受害者衣服里爆个血包儿就抱胸倒地,看上去血了呼啦,实际上毫无感觉。现在可不一样了,爆炸就在主人公身旁,枪击也是直接穿肉见血,看得你心里一揪一揪,恨不得和剧中人一起内疚终生,形式之逼真细致直接服务于内涵,恰到好处。

感慨五,中东问题死结重重,解决之道遥遥无期。首先,“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在电影初期由梅厄夫人和若干以色列将军、特工首脑言传口述,听起来倒是眉飞色舞,振奋人心。但最终的结果确是杀掉一个恐怖份子,另有七八个更凶悍的补上。执行这一政策的以色列爱国者,或籍籍无名客死他乡,或身心俱疲濒临崩溃,斯老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其次,电影借年轻阿拉伯恐怖份子的谈话,说出了美国电影中少有的大实话。欧洲人为自己长久以来的排犹行为感到内疚,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建立以色列国。但是为什么要求阿拉伯人为此做出牺牲,让出自己的家园呢?千百年来犹太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甚至险遭种族灭绝之灾,最终复国成功,并建立起强大的武装。而现在则是巴勒斯坦人被赶离家乡,无所适从。这样的因果报应循环往复,到哪天是个头呢?

1972年慕尼黑惨案中遇害的11名以色列代表团成员:David Berger,Ze’ev Friedman,Joseph Gottfreund,Eliezer Halfin,Joseph Romano,Andrei Schpitzer,Amitsur Schapira,Kahat Schor,Mark Slavin,Jaakov Springer和Moshe Wein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