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工作流

我的阅读工作流

阅读是包爸从小到大的爱好,不但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也借助大量阅读的底子和速读的技能,在工作中形成了比较优势,受益匪浅。这些年来结合GTD(Getting Things Done)效率提升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阅读工作流,分享给大家。

首先,明确阅读是升级自身认知系统的重要手段(消遣娱乐性阅读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通过阅读这种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了解世界、认识自己,进而实现改变自身及世界。常见的认知过程是这样的:
原始数据筛选整理信息,这些 信息 中能够帮助我们 解决问题 的成为 知识知识 通过 广泛实践 形成 才能,各种 才能融会贯通 成为 智慧。在以上流程中,斜体字动词 是我们作为主体的行为,黑体字名词 则是行为的输入和输出对象。下面我们会将阅读活动代入以上认知流程,得到具体的工作流。

第一步:筛选整理

这一步的输入或者说操作对象是所有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书籍、网页、工作文档、视音频……),输出/处理结果则是生成信息——一种有助于我们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用人话说就是变成有用的材料,具体工作有三项:

  • 数据源(阅读来源)筛选

    现如今信息爆炸,各种抓你眼球的东西只有多到躲不开,没有匮乏之忧。这就需要做好断舍离,免得陷入读不完的焦虑,或迷失在碎片内容中,徒耗时光,失去方向。根据阅读媒体分类,我的策略如下:

    • 出版物(实体和电子书)
      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有权威和担当的作家,在微博或类似社交媒体上加好友,当他们荐书时,先到豆瓣网站上搜索,看具体信息和相关评论,确实是自己的菜就加入“想读”列表,待手头在读书籍读完后购入。如果书不是刚出版的,还可以在购买前到图书馆阅览室看一下,确定没问题再下单。
    • 网站
      尽量不要直接浏览网站,要知道它们的设计初衷就是用有关联的内容吸引你长时间驻留,最好还能顺便点到边上的广告banner上。要有自知之明,别跟人家一团队的聪明人、大数据、算法什么的较劲。使用RSS聚合类的服务、App订阅网站内容,同时做好分类,每天用碎片时间或某个固定时间段,按分类的重要性浏览,到时间就停止,超过一日未读的一律放弃。不用担心,有价值的内容大概率会再次出现的。
    • 微信
      微信的高墙花园内越来越繁茂,除了从“外面”不太好搜索里面的内容、更频繁出现404以外其实跟网站是差不多的。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升级方向确定所关注的公众号、群组信息流及朋友圈内容,定期整理,对无益内容源给予取消关注、消息免打扰、不看TA等极刑处置。
  • 阅读时机安排
    阅读时机安排分两种情况:

    1. 感觉没时间需要挤。这种情况需要将阅读与某些能够引发正向激励的事件/时间/地点挂钩。比如包爸每天早上骑车送包子上学后再次回到家里,感觉世界终于清静下来,就想在沙发上葛优躺一会儿。于是根据这一点给自己下了个套:在沙发旁的书架最上层摆好要读的实体书,歇着时顺便看看,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也是收获。对于某些喜欢漫画网文,一天给25小时也不够看的朋友,则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游戏机制:每天只有看了学习/工作相关的内容,挣到工分儿,才可以用来按一定比例兑换看闲书的时间。
      家里沙发旁的自制隐形书架
    2. 有时间但需要合理分配。还是用自己举例:目前学习的大方向有互联网/App开发、区块链、儿童教育、开源硬件/DIY。前两个是工作范畴,后面一个是个人一个是项目,于是包爸在自己的网络内容阅读应用Pocket以及邮件中设置了这三个标签,每天按照工作2:个人1:项目1的比例,分配好时间阅读这四个标签下的内容。

      包爸Pocket应用中的标签列表
  • 内容整理
    经初步筛选后的阅读内容,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第一次通读后,要进行最基本的整理——加钩子的工作。“钩子”借鉴自编程术语hook,就是将内容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做为帮助记忆、生成关联的工具。网页、邮件、电子书这类内容加钩子比较容易,这些应用一般都会有打标签的功能,只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多个应用之间统一用这些关键词做标签名称就可以了。实体书有点麻烦,我的方法是给每本书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文本文档,将关键词标签记录在文件里,所有文档放在一起,便于日后搜索。

第二步:解决问题

阅读不能看完就了事,上学时那些读过不知多少遍,甚至曾如流倒背的东西,一朝卸下考试的压迫,今天还能记得多少?要升级、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就要应用这些信息催生行动,去解决问题。

  • 已有问题
    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情况比较好说,因为有具体目的时效果肯定好。要注意的是,当真的开卷有益,通过阅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方案时,不要就此结束,应将阅读来源、面临的问题、解决思路和过程等简略记录下来,养成保持输出(摘抄、笔记、书评、日记、博客、工作文档……)、形成积累的习惯。下图是包爸的读书文档模板,包含书名、ISBN、豆瓣链接、开始、结束阅读时间、摘抄、实际应用和内容标签等内容。
  • 没有问题怎么办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有问题要解决才去阅读的。但为了达到提升阅读效果的目的,没有问题也可以创造问题嘛,包爸常用的是Persona(人设)大法。
    就是给自己一个特别的人设,进入角色后再开始阅读。比如在读历史、军事类书籍时设定自己是凯撒的秘书官奥卢斯.希尔提乌,时刻提醒自己看完了还要给日理万机的执政官做简报;看技术书籍时则朱利叶斯·罗森堡附体,要把万恶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进展秘密传递给伟大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维持世界均势;阅读时政内容时自动上岗为天朝银河帝国新闻审查官,仔细寻找反贼们的忤逆论点、不实论据和逻辑漏洞;还可以设定自己为作家,边看边思考自己写类似题材要如何组织材料、埋设草蛇灰线;以及做为家长,要怎样把一本好书转化为孩子能理解、从中获益的内容……
    凯撒胸像

第三步:广泛实践

这一步是将知识通过广泛实践升级为技能,在本文语境下,技能与知识的区别在于深度和广度——技能应该是聚焦于某个人类行为领域,汇集众多知识点,达到相当深入程度的know how能力集。这需要于较长时间内,在某领域持续行动,强化已有经验,引入新知实现关联重构,不断迭代优化,以达到认知升级。包爸在这里提供两个可以在本步骤中应用的工具:

  1. 项目化管理

    包爸的本职工作是产品经理,对项目化管理有一些心得,建议大家不但在工作、学习中,生活里也可以引入项目化的概念。项目无非就是一系列有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一个明确、可衡量成功失败的 目标,同时有 资源(时间、资金、人员、设备……)的限制。比如“我要幸福”不是一个项目,而“我要在三年内建立自己的睡后收入(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可自动获得的被动收入,比如版税、股息、房租……)体系,五年内此项收入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就是一个项目。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的项目,在一个统一的地方(计算机中的一个文件夹或实体的大信封、抽屉等)收集相关信息,存储知识点,持续积累,形成完整的项目文档/记录。在所有阅读行为中,都不忘为自己的这些项目添砖加瓦。做定期检验,明确项目成败和进度,合理分配资源,制订计划,推动实施,解锁新的技能点。

  2. 外脑存储

    这里的“外脑”不是外聘智库,而是使用传统纸笔、电脑手机软件等做为大脑辅助记忆工具。前面说了,广泛实践需要在较长时期内进行,还可能跨越多个事项,在这种复杂活动中引入外脑存储,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降低焦虑;还能充分利用电子设备便于复制、搜索、分享的优势。
    好的外脑存储系统应具备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的特点,软件产品生成的数据最好是通用格式。包爸现在使用的外脑系统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电脑中的项目文件夹,所有项目文档、读书文档、日志等都用markdown格式记录,保存在纯文本文件中;另一个就是Google的电子邮件系统Gmail,大部分的网页内容、电子邮件、扫描文档都会在打好标签后发送到这里保存。

以上就是本人的阅读工作流,最后一个“流”字放在结尾说——这个“流”不但是系列活动、流程的意思,也有福流(flow)的含义。希望自己以及更多的朋友,能自觉自发地投入阅读活动,找到、发挥自己的方法和优势,沉浸在学习、领悟和创造的愉悦之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