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
这部由NHK拍摄,2月10日在日本播出的纪录片,讲述了一批曾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的故事。这些人中有高居庙堂者,如大平正芳内阁的外务大臣大来佐武郎、经团联会长(日本企业家中德才兼备、政商通吃者才能担当,可大致对标我国80年代的荣毅仁或现在的马云)土光敏夫、新日本制铁会长稻山嘉宽(巨型国企一把手,类似天朝三桶油的董事长),更多的则是具体干活的中下层干部,比如以下几位:
-
近藤洋(时任东洋工程株式会社工程师)
出口成套设备不是做生意,更像是一种相互交流的感觉,不是交货后就完事了,而是一起并肩工作。于是就有一种自己生孩子的感觉,双方合作努力生下了孩子。
当时上街买东西,和从前的日本一样,都是用报纸包东西的。后来看到有人拿塑料袋装东西,这样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了,就想这不会是我们厂(南京石化总厂)生产的吧?切实感受到这些设备终于开始影响到市民生活了,觉得参与这项工作是值得的。
-
小田川圭甫(时任新日铁中国合作中心职员)
小田川圭甫:出席(宝钢一期工程)竣工仪式回来后,工作告一段落,几个好友一起喝啤酒庆祝,感觉如释重负。觉得能有幸参与这项工程真好,那是只有参与者才能品味到的感觉,这也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幕,至死难忘……
采访者:听您这么说,有些羡慕呢。
小田川圭甫:还是不要碰上的好,会短命的,绝对会的,还是不要碰到这种事情为好。 -
武吉次朗(时任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职员)
我力所能及的就只有和中国相关的工作了,只要和中国有关的,就一定会有需要我的时候,这是我唯一不变的信念。
希望中国能进一步发展,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受世界祝福、受世界尊敬的国家。我不行了,已经没有我出场的份了,轮不到我了,以后全靠年轻人了……
做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七零后,包爸的观后感触是颇为复杂的。从1894年到1945年半个多世纪里,堂堂中华被蕞尔小邦按在地上欺凌、几近亡国的耻辱;二战后,本应扬眉吐气的战胜国却因连续不断的内战、革命、阶级斗争……错失机遇,陷入“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2月26日华国锋在第五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发言)境遇的痛惜;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些改开初期的故事,纷纷被片中影像触及,涌上心头:
- TQC
在自己童年时期的报刊、广播节目中,批评机关、国企的大锅饭作风,号召改革的内容绝对是重中之重、持续不断的。经常提到的制度方案就是实行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面质量管理。经长时间宣传灌输,对这三个字母组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这部纪录片中,展开详述的第一个事例就是日本小松制作所派出人员,在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国企北京内燃机总厂推行TQC的过程。现在来看,这套体系从改变人的观念出发,确实起到了命中关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 塑料
现在去超市买东西,包爸都会记得自带购物袋,然后教育包子要注意环保,尽量少用塑料袋。而如前文中在南京石化总厂工作的近藤洋提到的,那时看到有国人购物使用了塑料袋,会由衷感到欣慰和自豪。两相对比,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包爸对买东西普遍用纸包的时代也仍有记忆,印象更为深刻的是,80年代三里河开了北京第一家自选超市,当时跟着家人去看热闹。在货架上发现一款日本出的塑料机器人玩具,看到精巧的关节设计和丰富到爆的表面细节,震惊艳羡不已。这份心情,想来跟出访日本参观钢铁厂,看到全线电脑管理,炼铁高炉旁可以种花的邓公是差不多的吧:)
说到邓公,本片真是不吝赞美之词。不但将其1978年任副总理时访日的经历放在开篇,后面还着重表现了80年代初,中国出现严重经济问题,中央计划关停一批与日本合作的大项目,引发信任危机后,邓公是如何与日本政经领导人坦诚相见,听取意见,共度时艰。
片中通过历史影像、以及对还在世下属的采访,表现了大平正芳、大来佐武郎等一批年轻时经历过侵华战争、当时身居高位者的故事。结合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内忧层出,外患加剧的历史事实,我们多少可以理解太祖一代领导人急于切换路线,以放弃日本战争赔款换取尽快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立场。到了邓公时代,前一辈留下的政治遗产得以变现:我们可以利用在日本普遍存在于政客、企业家、以及普通民众心中的愧疚心理,获取更多实际利益,这也是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的发端。
本片还有一些让中国人莞尔的小细节值得玩味,比如邓公的配音十分苍老、舞台腔十足,颇有游戏或电影中终极大BOSS的感觉,让熟悉了邓爷爷川普的国人听来,违和中又有点搞笑。“改革开放”做为本片关键词不断出现,这个词的日语发音类似“kai-ka-ku-kai-hou”,在解说员的演绎下,铿锵有力,十分带感!另外在在介绍经济界高层交流的片段中,出现了一张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活动集体照的影像,大家可以一眼看到挤在右侧角落里,朱相年轻的脸庞和满头黑发,镜头在这张照片上似有意味地长久停留……
NHK纪录片的水准一向有口皆碑,但包爸看来,本片又似有遗漏,现罗列如下,至于是日方无心,还是有意为之,请读者自行评判。
- 安倍晋太郎
安倍晋太郎是日本政坛实权人物,现任首相的亲爹。在改开初期的七、八十年代任内阁官房长官、外务大臣,在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推动对华ODA(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按理怎么也该提一下。似乎是考虑到安倍家族一门三相(岸信介、佐藤荣作和安倍晋三)的显赫和现实权势,本片微妙地选择了避而不谈。 - 对华ODA数额
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等资料中的统计,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始于1979年,到2010年时中国共获得日本33164.86亿日元(约2638亿元人民币)的政府贷款;1557.86亿日元(约124亿元人民币)的无偿资金援助;1739.16亿日元(约138亿元人民币)的技术援助;总金额为36461.88亿日元(约2900亿元人民币)。“自1979年开始……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受援国,中国的外来援助中有66.9%来自日本”(引文)。2900亿元人民币的金额若以当今币值估算,应以几十倍计,是非常巨大的数额。而三十多年来,使用ODA款项或以其他方式合作的超大项目,如首都铁鸟场、上海宝钢、黑龙江三江平原农业开发、京津塘高速公路等等,也在中国的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 经济以外
中国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是“史无前例的宏大实验”,经济成就举世共睹,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也有云泥之差,但本片只涉及了经济方面。
对于日本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对华ODA等事实在国内很少宣传,国人普遍无感。知晓者中,也有持“对华ODA可视为替代战争赔款”、或“国家之间仅有利益关系”,对华援助替日本打开了中国市场,同样符合日方的现实利益等类似立场者。
以上观点自有其道理,本人也无意品评他人依据自身经历、学识、地位处境等做出的价值判断,只想借此题表达如下观点:
- 历史教训理应永远铭记,但铭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无论是战争赔款、中日蜜月期、对华ODA抑或道歉反省等等,均为手段。万事皆有始终,这些手段当然也自有时效。对经历过侵华战争的那辈老人,可期许其有赎罪之自觉。但对于战后出生、和平宪法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日本人而言,不难设想其心态已大不同。一味在世人面前将自己架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指责、固执于受害者心理并不见得是最好的前行路径。
- 或许利益确实是国与国关系的本质,但国家是由万千百姓组成,国民的传统和意志必然体现于国家利益之中。我天朝上国,自古有亲仁善邻、设身处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价值观遗世流传。而今共和国GDP总额在八年前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理应适配一等大国之国民气度。内强自身,外广交友。放下包袱,平等交流,真诚地争取相互理解——想来这也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日本人”一片对未来中日关系之寄望吧。
本片在线观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