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桥头
高粱桥是北京西直门外的一座石桥,始建于元代,因架在高粱河上而得名,现存桥梁为清代的。以前这里不但是进出京城的主干道,还是春游踏青的胜地。现在周边高楼林立、道路密集,过往行人如不特别留意,根本无从发现,石桥落寞已久。
桥头吃面
那天看到“天下美食出北京”公众号的推送——20年后,正宗的西直门桥头面馆终于回归了,文中的“桥头面馆”在1989年于西直门立交桥桥头开业,老板姓梁,一度颇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就关张了。现在重开,地点改到了高粱桥附近,老板据说是老梁的儿子小梁。
包爸一看这饭馆离自己很近嘛,趁着中午没什么事,去试试吧。于是蹓跶过去,点了一碗牛肉拉面,一碟辣牛肉。拉面确实好吃,不枉此行。但店面很小,餐台、座椅和菜品设计应该是定位于周边上班族的工作餐,不适合携家带口或呼朋引类。
桥上怀古
吃完面往回走,走上高粱桥,看着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流水不惊,想起北宋初年宋辽高粱河之战应该就发生在这附近。
宋军统帅就是那位烛影斧声的宋太宗赵光义,将领中既有开国老将石守信、高怀德,潘美(杨家将中的潘仁美)、钱俶,也有年轻新锐如李继隆、郭守正。辽国这边是辽景宗耶律贤在后方坐镇,战场指挥官则是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乙室王耶律撒合、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以下是表现契丹族生活的“射骑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辽代武士的英姿。
此战之前,宋太宗御驾亲征灭了北汉(现山西省境内),在围攻太原城过程中击败了来援的辽军。北汉末帝刘继元开城投降后,宋太宗出人意料地没有班师,而是一鼓作气发起了旨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北伐战争。宋军以惊人的速度北进,在沙河再次击败辽军,连下易州、涿州两大城,围困了幽州城。下图是北宋画家李公麟的名作“免胄图”局部,此画虽然表现的是唐代名将郭子仪免胄说服回纥首领的故事,但一般认为图中武士形象为宋人。
宋辽时代的幽州城位于现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下图是在二环天宁寺桥上向幽州城原址方向眺望的街景,这条路我们带包子回婆婆家时常走。图中的天宁寺塔就是辽代所建,当时叫天王寺舍利塔。
宋军四面围困幽州,并以地道和攻城器械猛攻,太宗赵光义驻跸城北华严寺。再往北的清河一带则驻扎了之前败退的辽军,正在休养和等待从塞外来的援军。公元979年7月6日,清河辽军汇合了援军南下,试图解幽州之围,宋太宗则将主力集结到城北,在高梁河一带迎击,开启了一场大战。辽军主力以骑兵反复冲击宋军以步兵为主的方阵,但收效不大,宋军以披甲重骑兵反击,辽军不支,宋军开始突进。但在此关键时刻,辽军另一只5000名骑兵组成的偏师,从西山附近迂回,在大将耶律休哥的带领下,从宋军左翼后方向宋太宗所在位置发起冲击。混战中太宗臀部中箭,无法骑马,退入军寨,宋军阵型崩溃。天黑后,太宗坐上驴车率先南逃,导致军心动摇,除钱俶统领的后军和李继隆部保持了战斗队型且战且退,其他各部全线溃败,辽军一路追杀到涿州。
当年高粱河一战后河里里飘满了宋军尸体,上图是现在高粱桥下的小河,上方的高架桥是地铁13号线,每周带包子上数学课都要坐这个。
尾声
面吃了、追昔怀古和走走拍拍也完成了、包爸还顺路到超市买了点东西。回家后,在微信中把照片和怀古文字倾吐到了几个朋友群中,很快就收到了某好友的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等
- 高粱桥:大洪水时代的北京城
- 北京古高粱桥
- 苍玺:“梦断高粱河——宋辽高粱河之战”
- 第一幅高粱桥照片来自三辅客的博客, “射骑图”和“免胄图”来自网络搜索,天宁寺桥一图由百度街景和1906年《Peking》杂志刊载的天宁寺塔照片合成,其余为本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