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读后,感悟公交车杂人

《基地》读后,感悟公交车杂人
Photo by Egor Litvinov / Unsplash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拥挤的公共场所,你身边两个熟识的人开始闲谈,迫于距离,你不想听也顺耳根子溜进来几句。这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倾听往往十分乏味,感觉都是一些杂人在胡说八道一些完全不着调的东西,比如下面的真实场景再现:

某天,下班时间,820路公交车上上来两位拎着大包小包的男女青年,两人看面相都还算嫩估摸二十郎当岁,看衣着普普通通也就是上班一族。女青年在最后一排找了个座位坐下,划拉划拉把包都放到自己身边,男青年站在她前面,车开的晃晃悠悠两只手都吊在扶手上了还是站不太稳。这两位稍做喘息头上的汗还没落一嘴京片子就开砍–男:“你今儿早饭吃了么?”女:“吃了啊,单位门口买的煎饼。”男:“那记小帐本里了么?”女:“记了记了,能不记么。”男:“记帐好,得省点花了。”女:“是啊,不省是不行了,我一号开始记的刚三天一算就已经花了七千五了”……(后车厢人全体撇嘴)……女:“那谁谁上班了么?”男:“上了上了,终于找着活儿了,也是一号的事儿。”女:“是CFO么?”男:“是吧,差也差不了一级半级的”……(后车厢人全体撇嘴到耳根)……

大家说这样的对话够没谱儿、脱线、秀逗,该拿拿笼了吧?可是可是,这两位男女主人公可都是有谱儿、聪明、优秀的好青年啊–他们就是我和小白啊!我们也是在实话实说呢,煎饼小账本自不必提,七千五也是毫无夸张,正赶上房贷信用卡电话费一起上门,哪个你敢不付啊?CFO俺们也没瞎说,大家都猜到了吧,“那谁谁”就是大强子么。
所以啊,推而广之,大家再在公交车上碰到这等“杂人乱谈”,撇嘴就不必了。各自的生活只是在这一时间空间片断偶然相交,谁也不能凭借眼前的孤立形象和只言片语来百分百地判断、推论陌生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那些貌似神奇灵验的、会掐指儿一算的、住贝克街221B的……还不定谁蒙谁呢!

写到这儿打算收关搁笔了,才发现题目里的“《基地》读后”还没提呢,原来是打算倒叙来着,叙着叙着差点把自己以上感悟的来源忘了,赶紧找补回来:《基地》是我今年4月在卓越买的,早就知道阿西莫夫写的这套科幻小说开一代先河经典难撼,一直无缘。出了中文版后嫌贵耗了一个多月,还是没忍住出手了。原来担心翻译质量,看完了觉得还挺满意,除了对台湾式的译名和遣词用句略有不适外,其他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小说的内容绝对精彩,虽然成书时间早(第一篇发表于1942年5月),很多当时很“科幻”的细节描写让现在的我们看了啼笑皆非,可是情节曲折,气势宏大,人物鲜活……这些历久弥新的东西让人不忍释卷。特别是第三本《第二基地》中,程尼斯、普利吉将军、变异人骡和首席发言者四个人在斗室之中连环争斗的场景,真是高潮迭起、峰回路转。明明是白纸黑字的平面媒体,凭空让人有高楼下坠、蜘蛛人儿吐丝破空来救的惊心动魄感觉。我强烈怀疑“十面埋伏”最后结局的灵感效颦于此,以这般俊男美女巨资CG视听冲击之组合,尚不及阿老片纸之功,真是高下立见!

同样是在《第二基地》中,有这么一段话–“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够发现,人类蒙受的一切苦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银河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思……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而每团迷雾里也只有一个人。偶尔,从某团迷雾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而人类就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然而,由于相互之间无法了解,也就不能彼此互信互谅,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恐惧不安。长此以往,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不错吧?真没想到在科幻小说中还能读到这样鞭辟入里的人生感言,真是过瘾!

写到这里大家大概能明白我的公交车杂人感悟之所源了,“相互了解”真的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啊,不要说陌路相逢之人,就是多年好友、亲密爱人,你又有多大把握能体验、洞悉她之所想、所欲呢?在小说里阿西莫夫杜撰了一些掌握心灵能量的“超人”做为问题的解决方案,做为娱乐尚可一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呢?我们没有方案解决,恐怕只有继续在迷雾中摸索,偶尔撇嘴摇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