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三日

海阳三日

今年暑假带包子到山东玩,先去的是青岛和烟台之间的海阳市。

第一天

赶在台风利奇马在山东登陆前抵达海阳,风雨已经开始了。

包子对台风很是期待。

酒店的亲子套房里有帐篷、滑梯和木马,相当幼齿……

对包子来说其实去哪里不重要,只要有好吃的,舒舒服服的就行。

第二天

一觉醒来,台风已过齐鲁、奔渤海而去了。外面风比较大,但是基本没雨。包爸打了几个旅游点电话,都说接上级通知,暂停营业,实在扫兴。

酒店旁边一大片楼盘看着挺新,可满园荒草,简直就是个鬼城。

和爷爷奶奶在海边合影,风不是一般的大。

海边沙雕公园里的三只小猪。

所谓的沙雕形态大同小异,都跟宣传栏似的。

海鲜真不错!菜量是真大!!山东人民真实在!!!

第三天

早上又打了一圈电话,景点竟然还没有开门。好容易找到一个地雷战景区开始营业了,马上打车前往。

这个瀑布的英文名字是Er Man Falls,摸不着头脑的请去重温电影“地雷战”。

合影合影

景点里的垃圾桶都是这个造型的,虽说应景,但设计师您考没考虑清洁工每天从这种肚子大口小的东西里掏垃圾的辛苦啊。

景色相当不错,有山有水,远处还有好多风力发电机。

跟这个“刑房”对称的还有一个“水牢”,但只有外观,里面什么都没有。

进展览馆的时候包子爷爷有点累,说就在门口休息不进去了。包爸怕走失就问门口的员工,馆里有几个出口?那人象看傻子一样看着我,半天才回答就这一个。

等进了馆才知道刚才那人为什么那种反应,原来整个馆也就五六十平米,大门进大门出,屋里一圈稀稀疏疏摆放了一些落满尘土的展品,没十分钟就看完了。

这个是实景剧场的外墙,从这个角度看建筑体量和气势都挺大。可稍微转过来一点,就能看到侧面裸露的铁架和砖石结构,跟没完工似的,十分不讲究。

还是找好看的角度拍吧。

走到剧场内坐下,正对着观众席的是一个建在小山坡上的村落。

舞台一端是鬼子据点,美工水平有限可以理解,可那么显眼的地方停了台农用车这可是工作态度问题,包爸感觉这次是落到草台班子手里了。

演出开始,果不其然,感觉台上的大部分是周边村民的本色出演,从神态、服装到走位都十分随意,槽点满溢,随意说几个——带补丁的衣服都是崭新的布料打上大小一致的方块;中间穿花被面儿姑娘身后的老太太竟然穿条尼龙健美裤就上台了;还有前面几位老爷爷您们在一九四几年穿着四个兜的干部服在日据区晃悠真的没事吗?

鬼子出洞了,你还别说演日伪军的这几个小伙子还有点活力,绝对卖力气。

骑白马的鬼子军官出场了,太君这一身绿在周围土黄色大头兵的映衬下十分显眼,这两种颜色在二战时期的日军军服中都是很正常的存在,但同一部队中是否有混穿现象则要打个问号。

演出看了一半儿,剧情走向已经明显是抗日神剧的路数了,为了包子的三观,还是提前退场吧。往出走到黄村据点跟前,发现看家站岗的是两位大娘……

抗战必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从景点回酒店后,在海边和奶奶荡秋千。

溜达出去吃晚饭。

回家以后

地雷战景点里,到处宣传自己是耗资2.7亿元建成的AAA级景点。我觉得吧,就说这地方花了二百七十万,都得给差评。主要是从硬件到服务,哪哪儿都透着一股糊弄的劲头儿,真真辱没了昔日齐鲁之地上抗日英豪们的赫赫声名。回家以后依然心绪难平,把地雷战又翻出来观摩了一遍。
开始了,心情开始激动……

正经的军教片。

影片开始,日军向根据地发动进攻,惊艳的镜头立刻出现了——指挥官、掩护的歪把子轻机枪和掷弹筒、冲击的步枪手层次分明,是典型的日军分队战斗队形。

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步枪前进。

赵家村民兵游击组的二嫚向敌人射击,这据枪姿势无可挑剔。姑娘手里的这把枪从枪管长度来看是三八式步枪的短枪管型。

二嫚、玉兰、田嫂等女民兵在小河边嬉戏,现在大家知道前面提过的Er Man Falls的景点名典出何处了吧。

女民兵三人组在战斗,玉兰用的是老式前装燧发枪,还得从枪口往里倒火药、装铅弹。

日军在重机枪掩护下冲锋,可以看到三年式(细节看不清,也可能是九二式)重机枪使用的保弹板式供弹系统,三十发已经快打完了。

穷途末路的中野大尉,手里攥着著名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中国军民习惯称之为“王八盒子”,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就是因为镜头中出现的圆圆的皮枪套。

用的恰到好处的特技镜头。

当然,这片子也不是绝对完美,片中八路军的制服、武器都太好了,人数上也不示弱(一个连+民兵区中队+赵家村民兵小队 vs 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伪警察),按说完全可以和日军正面硬怼,无形中弱化了地雷战的意义。

看完了,我现在就想知道,花2.7亿设计景点的那些人里,有没有好好把这片子看过几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