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游:第一站纽约
包子去年经两轮考试,获得一次到美国学校参加夏令营,进行数学学习和比赛的机会。爸爸妈妈也没去过美国,当然乐得搭这条顺风船,一家人在七月酷暑中登陆美东北,既是度假和娱乐,也想好好体验一下大洋彼岸不同的社会风貌。
北京纽约之间直航航班目前只有国航的,航程跨12个时区历时14个小时多,还好座椅间距比想象中宽裕,勉强可称舒适。三个人的Kindle里都塞好各自喜欢的漫画和小说,再加上吃吃睡睡,于当地时间深夜抵达纽约。
包妈通过在美工作的同事,联系了华人经营的电召车到机场接机。从JFK机场到上西区的酒店,大半夜居然也堵车。司机师傅下主路走小道绕过拥堵,相当靠谱。整个车程中,司机手机一直在大声播出群聊的语音,估计是闽南或潮汕方言,听不太懂,可能是在说客人的叫车地点。不知是不是为了实现类似文字贴的置顶目的,只要没人打断,相同一句话会连续重复十几二十遍,听着很是诡异。
凌晨一点多到酒店办好入住手续,进屋先是感觉“好冷!”,一看空调大开温度显示华氏65度(摄氏18度);第二感觉好奇怪,门口没有插房卡取电的开关,也就是说屋里的电器和非中央空调只要客人愿意就可以一直开着。进屋行李打开,洗澡换衣服,都折腾完也才两点多,生物钟依然卡在东八区的三个人毫无困意,但也只能尽量睡会儿。天光大亮后一家人出酒店,在附近找家咖啡厅吃了早饭,然后奔二十分钟脚程外的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
就位置的核心程度和面积广阔而言,中央公园跟帝都天坛颇具可比。天坛占地273公顷,比中央公园的341公顷小一些。始建年代(1420年)天坛比中央公园(建成于1876年)早多了,但前几百年是皇家祭祀场所,1918年才辟为公园。
公园里植物茂盛道路曲折,走着走着就能从绿叶间看到近在咫尺的高楼大厦,这类景致还是很独特、悦目的。
一早九点多这个时间点,公园里除了我们这样溜溜达达的游客,更多的是跑步、骑车、遛狗的。
公园里最大的这片水叫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水库,灯柱上黄色盒子里是供紧急情况使用的电话。
公园西96街出入口进门后沿主路走五六十米,右手边有一排长椅,其中一把是纪念李医生的。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有人摆了束鲜花。
这一溜长椅都拉上了“注意,油漆未干”的警示条,寂寥无人。椅面看上去摸上去,都不像是刚油过的。
下午找了家T-Mobile门店,给包子手机买了张预付费的SIM卡装上,以便过几天他入营后可以随时跟爸妈联系。然后在附近逛了逛,某个街角发现一家叫ZABAR'S的食品超市,想起这家店曾在梅格.瑞安、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子情缘”(You've got mail)里出现过。就是女主超市里买了一车东西,为了躲男主错排到现金结账队里,自己又只有卡,最后还是男主二皮脸凑过来,跟超市女员工花言巧语才脱困那段。
进超市转了一圈,发现跟电影相比没什么变化,尤其是上面电影截图里梅格.瑞安身后那个木扶梯,还是原样。这可是1998年的电影,都过去二十多年了。走出超市过了马路,包爸看到路边有个报摊儿,打算买张当天的报纸。跟摊主付钱找钱的时候,旁边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流浪汉凑过来问包爸哪儿来的,随后马上回了一句字正腔圆的“你好!”。
晚不晌儿的时候威威夫妇来酒店,接我们到时代广场转了一圈,那个乌泱乌泱的人啊,堪比上海南京路,蜻蜓点水走过看看就好了。随后带我们到Carmine's吃饭。很有特色的意大利饭馆,菜很好吃、女服务生超漂亮。最惊人的是菜量:点两份主菜,五个人埋头一通猛吃,还是消灭不了,得要打包盒。吃完饭去洛克菲勒中心顶层的Top of the Rock观景台看夜景,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因为是好几天前在网上买的票,手滑选错了时间,票面入场时间已是一天前的了,还好入口工作人员扫了一下码二话没说就进去了。跟去年南巡时刚去过的“上海之巅”观景台相比,景色确实更壮观,要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密度,曼哈顿远超浦东。但如果论观景台高度(70层对118层)和设施,还是后者居上,毕竟上海中心建成于2013年,比洛克菲勒中心晚了80年。
大都会博物馆
第二天的重点是大都会博物馆(MET),威威说离我们住的酒店不远,门口有公交车能直达。仨人在酒店吃完早饭溜达到公交站,等车时有个老太太经过,看我们仨凑在站边投币卖票的机器前搜刮兜里的硬币,走过去又走回来跟我们说,公交车可以在上车时用手机支付,不用在这儿凑硬币买票。
到博物馆时不到十点,已经有游客在坐等开门了。路边陆续开来好几辆快餐车,撑开侧面窗口的遮阳板、向冰槽里哗啦啦扔冰块和饮料,准备营业。宋阿姨专门从单位过来跟我们会合,不但替我们订了门票,还投喂了一袋子水果。
博物馆里好东西多、面积大,真要从容地逛估计得两天起步,这次只能是走马观花,挑几个展厅看看了。来参观的人流还是挺大的,但没到拥挤的程度。馆内设施相当完备、地下还有很好的餐厅,除空调有点太凉外,体验很好。
在一楼武器和盔甲展区一抬头,发现展厅里一面旗子上的狮子,跟包子T恤上格兰芬多学院的狮子,轮廓几乎一模一样。回家后查了一下,博物馆里旗子上的图案,是今人绘制的圆桌骑士布鲁诺爵士(Sir Brunor le Noir)的纹章。
一楼131厅完整展示了来自埃及的丹铎神庙,展厅北侧是巨大的玻璃窗,外面是中央公园的绿地和树木。
包爸进展厅后先想到的是:梅格.瑞安和比利.克里斯托主演的“当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有个场景就是在这儿拍的。这电影更早,是1989年的,那时梅格.瑞安脸嫩的能掐出水儿,比利.克里斯托多扑点粉也能勉强扮个大学毕业生。
在MET里逛了六个钟头,回酒店感觉精疲力尽,仨人倒头就睡,等醒过来已是晚上九点多了。懒得再出门,还好酒店餐厅能送餐到房间,解决了晚饭问题。
地铁和哥大
第三天的计划是去哥伦比亚大学转转,Google Maps上看从酒店到哥大乘地铁可直达,于是决定去体验一下。纽约1号线地铁的埋深很浅,从街上类似地下通道的出入口往下走一层楼左右就到了。没有安检,过验票闸机就是站台和轨道了。站内卫生情况还好,但是没空调,比地面热多了,列车驶过时噪音极大,俩人紧挨着也得大声嚷嚷才能听清对方说什么。照片中站台地面上的亮光,是透过轨道上方、开在地面的格栅(subway grate)投射下的自然光。
这么走过一趟,终于明白了1955年的喜剧电影“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中,玛丽莲.梦露站在街面地铁格栅上,被地铁驶过带来的凉风吹得裙裾飞扬的名场景是怎么回事了。
从地铁站出来没多远就是哥大晨边高地校区(Morningside Heights Campus)的116街校门,校门建在两栋建筑之间,由石柱和铁栅的大门、双侧门组成,外观跟国内大学校门没什么两样。但是没有保安、不用过安检和刷脸,谁都能随意出入。出国前包爸曾上官网想预订一个由哥大学生做导游的tour,可提交信息后提示的确认邮件一直没收到,不知是哪儿出了问题,所以今天只能自己四处乱走,随便看看了。
哥大这个校区跨6个街区,占地面积13公顷,比帝都人民大会堂占地面积(15公顷)略小。刨去中间这块广场和草坪外的地方,都见缝插针盖了房子。校园里除了游客,还有不少脖子上挂着证件,可以刷卡进建筑物的年轻人,应该是学生吧。就这么随便溜达,看不出什么名堂,还是有必要参个有导游的团。
校园转完去了纪念品商店,似乎美国大学的纪念品商店都叫bookstore,一半面积是书,一半是带学校LOGO的T恤帽衫运动服水杯纪念章等商品。店里东西不少,就是空调太冷,冻的够呛。出学校后,包爸站在街上,拿手机查地图找下一个地方。路边一个小伙子看我东张西望的,马上走过来问要帮忙么?想去哪儿?
吃完晚饭,包爸想起这几天去过的室内场所空调都贼冷,感觉有必要给包子买条休闲长裤当睡裤,免得娃在夏令营的宿舍里挨冻。于是三个人又坐几站地铁,去了一家Target超市。买完东西出来,包子说我不要再坐地铁,忒热了!好吧出来玩确实不该委屈自己,于是叫车回酒店。司机在车里放着南亚风的音乐,先客气地问音乐要关吗?然后问我们从哪儿来,听说是中国后很应景儿地说我爱吃中国菜,还说我们老家发现了石油,有中国公司来投资搞开发。包爸问那中国公司雇当地人去采油?司机听了哈哈哈笑,说要那样就挖不出来了,都是中国工人在干活呢。
游船
到纽约这几天据说是每年最热的时候,室外有荫凉的地方还好,但如果是大太阳地儿就晒得不行,所以下一站打算坐船出海凉快一下。游船其实坐了两次,头一回是16号码头(Pier 16)出发,航程只有50分钟的简版(Super Express),玩了一趟感觉体验很好,于是改天又去83号码头(Pier 83)坐了一趟两个半钟头的全版,这里就都搁一块儿说了。
16号码头出发这简版的船不大,上下两层甲板,上甲板露天视野好,但没遮没挡感觉会很晒;下边一层除船尾外是室内空间有空调。我们仨就在这层挑了个擦的更干净的舷窗边坐下了。开船后包爸上下看了一下,上甲板基本都坐满了,下面这层还空着一半多。估计坐满了也不会很拥挤,因为座位外的空间很大,开船后不久就可以随意走动,人散开密度小体验自然就好了。船上有个导游大妈,通过舰上广播给大家讲经过的这些桥梁、建筑、景点等等。船走到某个地方大妈说大家现在往右看,这是新泽西的泽西市,和我们纽约隔海相望。泽西市有不少好东西呦,比如什么什么什么,而他们拥有的最好的,就是我们纽约的无敌天际线!
到自由女神像附近时,大妈就不讲了,说大家去照相吧。我们仨也走到船尾露天甲板处,包妈和包子摆好pose,包爸开始咔咔一通照。照了几张刚停下,旁边一个汉子走过来,比划着说相机给我,我给你们一家子照。四下看看,上下甲板各个地方大家都在互相帮着照合照,夏日阳光下一张张黄色黑色白色的笑脸,用各色口音说着客气话,也算世界大同了。
第二回坐的游船从83号码头出发,码头正对着纽约总领馆。这条船大多了,座位区全部在舱室内,舷窗也更大,还有卖酒、软饮和食物的吧台。
启航后不久,船艏区就开放了,这里视野好,有点晒但有迎面的小风。
红色舵轮挺气派,要有个水手在这里操作就有意思了。
开近自由女神像时,到甲板上拍照的人明显多起来。
如果上岛玩,估计就得挨晒了。
橙色的是免费渡轮。
矗立在东河(East River)河畔的多米诺糖厂(Domino Sugar Factory),始建于1882年,是纽约第一座使用电力的建筑。
之前的导游大妈说的没错,纽约天际线确实好看。
游船转了一圈回到83号码头,旁边86号码头上停着的是无畏号航母(USS Intrepid, CV-11)博物馆舰,这次没时间上去细看了。
华尔街
本来没打算去华尔街的,但那天从16号码头下游船后,地图上看离着很近,就溜达过去了。这方寸之地上,遍布了多少能诱发密恐的高楼大厦啊,真是世间奇景。
纽交所门口这面星条旗亲眼看到时,还是很震撼的。不过这么高大上的建筑旁,路边人行道上就有个冒黑烟的烧烤摊,摊前男男女女排出一长溜儿队。因为正是饭点儿,街边一处处小绿地的座椅上,有很多拿着三明治在啃的上班族。在这一点上帝都真该好好学习:纽约不单在公园、绿地里大量安置带小桌、遮阳伞的座位,普通街边也会摆很多背朝马路的长椅,可谓行人友好。
离纽交所不远有一座非常雄伟的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也是少有的几处进门要安检的地方。在尼古拉斯.凯奇主演、2004年的寻宝解迷电影“国家宝藏”(National Treasure)中,这个教堂是非常重要的场景。
其实教堂,比比皆是、融入日常、各种信仰的教堂,是几天来体验到和国内差异最大的景象。全世界七十多亿人口,信仰宗教者为绝大多数。不论人数多寡、异见程度,都应有共存共荣空间。
三一教堂出来,沿百老汇大街再走200多米,就是那头著名的铜牛。那一片小三角地上,真是人山人海,想跟它凑近了合影是要排大长队的。我们仨隔马路张望了一下,知道牛头牛尾巴都朝哪儿,也就不虚此行了。
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
出发前包爸刷了不少介绍纽约美食的视频,很多提到一个叫卡兹熟食店(Katz's Delicatessen)的地方,特别是他家的熏牛肉三明治(pastrami sandwich)有口皆碑,当时想有机会一定去吃。等真到了纽约,又有点犹豫。因为这家明显是网红店,就怕去了人山人海,在排队等位上毁了体验。那天终于下了决心,在Google Maps上参考实时的Popular times信息,避开最高峰,晚上七点多打车过去。
店里顾客盈门,但不算拥挤,稍等一会儿就有了空桌,包子坐下,爸爸妈妈去点菜。先要领一张记账的卡纸,然后到一长溜柜台前排队。柜台后面是好几位切肉师傅,每人负责一队。等排到你师傅会先切几片熏牛肉给尝尝,然后点菜。包爸是照着他家官网上卖的双人套点的——两份熏牛肉三明治、一份薯条、一盘酸黄瓜、一盘沙拉。点完师傅拿走你的记账卡纸把菜品钱数记上还你,然后开始切肉做三明治。肉不够的时候,会去后面大锅里捞出巨大块、表面熏的黑黑的牛肉回来,看着十分过瘾。每位师傅前面还摆个小费桶收现金,侧面贴着自己的收款二维码。饮料要去另一个柜台,也是点好后由店员把钱数记到卡纸上。这一顿三个人非常满意,熏牛肉好吃没得说,得多谢当年从罗马尼亚移民过来,改良创新这道美食的犹太人。不过菜量还是太大,双人套三个人努力吃吃吃还是有剩。出门时把卡纸交到收银台,虽然不用算小费了,但还要加税才是最终结账金额。
除食物好吃以外,整个餐厅气氛热烈,有种大食堂的亲切感。墙上挂着很多小霓虹灯,还有成立一百多年来,各个时期到店名人的留影。包爸吃饱了东张西望,发现天花板上悬着这么一个圆形标牌,有个红箭头指着正下方一张餐桌。看了牌子上的文字,包爸猛然醒悟,原来这张桌子就是“当哈利遇上莎莉”这电影里,梅格.瑞安那段爆笑装高潮戏的拍摄点。
电影里有穿蓝西服、搭着手巾板,给顾客点菜上菜的服务员,显然跟现在店里的规矩不一样,可能是为后面出那句著名台词做铺垫的。截图中比利.克里斯托大口吃正香的是熏牛肉三明治,梅格.瑞安挑三拣四的是火鸡三明治。
啊,就是这句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得算80年代电影里著名的抖包袱金句了。
高线公园
关于纽约,最后值得说道一下的景点是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这条“线”全长约2.3公里,大致相当于帝都从天安门到西单的距离。一开始是条穿行在城里的货运铁路专线,因事故频发改为高架,到80年代竞争不过公路货运被废弃,拆又拆不起,搁那儿落荒多年。1999年周边居民自发成立了非营利组织高线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希望参照巴黎勒内·杜蒙绿色长廊(Coulée verte René-Dumont)的模式,进行废物利用。经多年博弈,终于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和社会支持,将高架铁路改造为公园。
上图左侧两三层楼高的黑架子就是,整条线种花植树、装楼梯电梯、休息和饮水等各种设施,成为纽约人和每年上百万游客休闲、散步、欣赏艺术展示的免费公共空间。
有些铁轨和道岔什么的还留着。
高架两侧这些楼的业主估计挺欢迎这公园的,在房顶上布置这么一出也得费点工夫。
公园里除了花花草草还有树,可以给游客遮阳。也不知高架上薄薄那层土,是怎么容下树的根系的。
穿行在高楼之间的体验很独特,值得一游。当年帝都城墙如果没拆,也建成类似的公园就好了。
高架公园西30街和第11大道交叉口附近的楼房,据说公园开放后,周边物业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公园到这里就差不多到头了,这个位置能俯瞰大都会交通署的列车场,轨道通地下的方向应该是纽约宾州车站(Penn Station),要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波士顿,就要到那儿去坐火车。
纽约所感
前前后后在纽约待了将近一周,自己最突出的感想是关于人的——以往各种途径的信息都说纽约人比较冷漠,在大街上目不斜视快步流星,奔走在每秒几十万上下的生意间,游客们不但别指望亲切的互动,最好在路上都靠边走,别碍着人家的事。但这几天的经历完全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迎面过来的路人冲你微笑、打招呼,还会主动提供帮助——对远来的游客来说,这种体验尤其珍贵。
其次印象深刻的是城市对商家十分友好,路边常见摊贩和快餐车在悠闲的营业。饭馆更是自由,不但可以在人行道上摆出桌椅,甚至能扩展到马路上,围出一长条区域占路经营。这种室外营业区有的比较简陋,就是普通围挡圈一溜桌椅;有的相当豪华,带房顶四面透明墙还有内部照明,已经奔临时建筑去了。公园里摊贩很多,华尔街南边炮台公园(Battery Park)里,有卖帽子和文化衫的地摊儿能占半条路;简陋的只有一个保温箱,里面放点冰块和饮料,再戳个卡纸价签,摊主连英语都不会说,hola hola地用西班牙语招呼游客。
负面印象首先是空调太冷,外面三十四五度进室内就不到二十度,这温差也忒大了,只好到哪儿都带件长袖;另外真的好吵啊,救护车警车救火车的各种警笛音量超大、不绝于耳,在这儿一天听到的次数能顶北京一年的。还有街区里各种老式楼房虽然看着好看,但到处都有在维修的,侧面立着脚手架,工人们在上面乒乓五四地工作,产生的噪音也不小。以后再来,订酒店时房间窗户绝不能朝着街面。
交通也不理想,前面说过娃对地铁已经emo了。当然考虑到纽约地铁已运营120年,各种沉疴积弊不好改算情有可原,帝都最早于七十年代开始运营的一号线西边那几站,想当年是以疏散中央到西山的超高规格建起来的,现在也明显感觉陈旧落后了。地铁不灵,乘出租或网约车也不舒服,因为拥堵和路口太密,一会儿一停根本开不起来。偶尔速度起来了,路面又坑坑洼洼,颠的难受。
从网红商场Hudson Yards里看暂定名为Vessel的地标建筑。
西78街一带五颜六色的老房子……
即将离开纽约时,包爸的时差综合征总算熬过去了,一家人下一步是向北——坐火车去波士顿。
后续更新,敬请期待。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